心灵成长
你当前的位置:主页> 心灵成长

浅说信念的来源(一)

2024-01-10 梁光琼 阅读534

我们心理有很多消极信念,如:

“女孩子家,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找一个好婆家,下半辈子有依靠就可以了……”

“女人天生就比男人要低一等……”

“考不上大学,以后就没有出路…”

“我要是不优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很丑,没有人喜欢我…”

“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

“我要是不好,就没有人喜欢我…”

……

一个人生来如一张白纸,是谁在这张白纸上描画了这么多的图画,写下了这么多的话语呢?这个人为此做出了那些应对行为呢?

在梳理成长经历的时候,我看到早期很多错误信念的来源以及对我造成的影响。

例子1——“黄蚂蚁是共产党,黑蚂蚁是国民党”

记忆中,大约四五岁时,有人给我说过,“黄蚂蚁是共产党,黑蚂蚁是国民党。”我模模糊糊地记得好像是老家邻居的男孩给我说的。他比我大一两岁。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至今看来,我感觉这句话不是出自他自己。因为我在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去问过几个人。比我大12岁的姑姑说,她也听过这句话。一个比我小10多岁的女老师也说她小时候也听说过这句话。我和那位女老师从小生活的地方隔得很远。这让我感觉这句话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还是说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吧。

小时候的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怀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对待这两种蚂蚁。在我的眼里,黄蚂蚁就是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黑蚂蚁就是刮民党黑狗子。于是,幼小的我就厚待黄蚂蚁,残杀黑蚂蚁。我看到黑蚂蚁就用脚踩,用手指按,可怜的很多黑蚂蚁死在我的手里。可是我对待黄蚂蚁却是非常好,像上帝一样地供奉。我去草地上捉了很多蚱蜢,折断蚱蜢的翅膀和腿,把它放在黄蚂蚁的面前。不顾夏天的酷热顶着烈日伏在草地上,内心里虔诚的信念是我要给黄蚂蚁找吃的。

由于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致使我的左手生了六个大疮,肚子上也生了一个疮。疮又红又肿,已经化脓,非常危险。记忆中,我在县医院住了很久。至今我的左手胳膊和手背上还有明显的六处伤疤。我还记得一个穿白大褂的戴眼镜的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向我走来的场景。

我在梳理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行为———伤害黑蚂蚁和蚂蚱生灵,喂养黄蚂蚁,都是因为对那句话深信不疑。我才猛然发现黑蚂蚁和黄蚂蚁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几岁时的我却产生了很多的行动,也为此承受了很多痛苦。

例子二——“老贺要吐血”

几岁的时候,我跟随父亲住在金家中学。那是七几年,那时候的金家中学刚建校不久,学校的作息信号是靠敲钟老师来完成。担任敲钟工作的是一个姓贺的男老师。他是一个高高瘦瘦的人,很少和人说话,几乎不与人交往。他的寝室在最右边的角落上,和父亲的寝室挨得很近,中间隔了三四个寝室,大约隔了十几米。

记忆中,父亲曾对我说过,“老贺要吐血。”父亲说,老贺在部队上当过兵,好像受过伤,他的老婆孩子离开了他。对于老贺的家庭情况我不是很关心,让我很恐怖的是老贺要吐血这件事。那时候,我很怕老贺,尤其怕他的那间寝室。一看到他的寝室我就心发慌。他的寝室门经常半开半掩。偶尔我不得不从他的门前经过,我把头转向另一边,我不敢去看他的房间。尽管我屏住呼吸,但我感觉好像闻到了屋里的血腥味。我常想老贺一定天天在屋里吐血吧。这种感受和联想伴随我很久,以至于后来我读初中了,依然惧怕那间寝室。

我在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件事是不是与父亲的经历及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意思是它的影响只是针对个体的。于是我问了当年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和后来在金家中学读书的同学,她们竟然不知道这件事。她们对老贺及那个房间也没有我那种惧怕的感觉。

再去回忆,那时候的我虽然很害怕,但的确没有亲眼看到过老贺吐血,也没有看到有医生来过老贺寝室,更没有看到过老贺往外面扫血。但是,我却知道了奶奶是吐血而亡的事。姑姑说,奶奶生病了,肚子很大,吐出一大团一大团的血。奶奶在世时,我已经出生了。

父亲的弟弟很早就死去了。他在学校里打球受伤致使吐血流鼻血而故。小时候的我也经常流鼻血,小弟和女儿也经常流鼻血。在我流鼻血的时候,父亲非常担心。他不让我下地干活,不让我晒太阳,还寻找草药为我熬水喝。在小弟和女儿流鼻血的时候,我也非常害怕。

这些与血有关的事件让我感觉到可能与家族的情结有关。

例子三——“别人的东西有毒”

不要随便吃别人的东西。这是每个小孩小时候都听过的话吧。

小时候,父亲严厉地管教我们不能吃别人的东西。他告诉我们说别人的东西有毒。于是,我们小时候都不吃别人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学校里的一位姓何的女老师给了三弟一个好吃的物品,好像是糖果。在那个年代里,这些糖果对小孩来说是多么的诱人啊!但是,约四岁的三弟竟然一巴掌给她打掉了。从后来的接触中,我非常肯定地判断何阿姨给三弟的糖果绝对不是毒品。但是三弟就像对待阶级敌人一样仇视她。估计何阿姨很委屈,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非常高兴,逢人便夸三弟不吃别人的东西。我以前也觉得三弟很厉害,小小年纪竟然能挡住诱惑。但是,现在看来,三弟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一个小孩的心理特征。可能他认同了父亲的观点:别人的食物有毒。

记得父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学生被征兵入伍,马上就要离开学校去部队了。当兵这件事,在那个年代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但是后来他没有去成,原因是有人陷害了他,在他的饭盒里插了一根大头针。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当时并没有感受到特别害怕,但是在我吃别人给我做的食物的时候,偶尔那根大头针就会从脑海里飘出来。

此刻,我想起《白雪公主》故事里王后的毒苹果。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童话故事。

例子四——“这个人很厉害”

早期的金家中学有一位姓罗的男老师。父亲经常在我们面前夸他学历高,能力强,教育学生很严厉。那时候估计我五六岁吧,早已经忘记了一些具体情境,但父亲啧啧赞叹的语气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后来,父亲也赞扬过另一位数学老师,夸赞他勤奋好学,追求上进,教学能力强。

父亲经常在我耳边念叨他喜欢的那类人,后来我发现自己对这类人也产生好感。最近我去梳理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的时候,发现一直以来,我比较心仪的男性模样和性格竟然和最早父亲赞叹的那位男老师有相似之处。

例子五——“做农民不好”

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我们兄妹几个长大做什么。三弟那时候好像在读三年级。他一本正经地说:“我长大了做新式农民。”听了他的话,父亲说:“啥事不做要去当农民。”我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之后也因为这句话取笑过三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觉得理想应该高大上,当农民不好。后来,三弟顺应父亲的愿望做了一名教师。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他说出的那个想法。

小弟媳在农机局工作。前几年,我和她聊起当年的那个故事。她说农民是一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现在农业实现机器耕种,新式农民需要掌握很多知识。

……

这些信念就像老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入我的内心深处,与我融为一体。过去的我完全被它们催眠,做出不恰当的应对。

一个人心理的信念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来源于年长者经验的传授。

比如前氏族时期实行的是公有公育。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和军事等。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传授的内容会受到传授者自身的经验影响。

第二,来源于重要客体经验的传授。

我上面举的几个信念都与父亲的传授有关。重要客体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在讲诉这些信念的时候,也带有他们自己的情绪能量,比如喜悦、恐惧、厌恶等。他们在讲诉的过程中,也把这些情绪能量传给了幼小的孩子。最早的孩子还没有建立很好的边界。这些带有情绪能量的话语如棒喝之声,很快进入******的心理,固化下来,成为影响孩子很长时间的信念。

第三,和重要客体的互动中形成。

记得很早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亲戚们经常夸妹妹漂亮。那时候,妹妹照了一张照片,扎一根独辫子,头上别了一个发夹,梳着齐刘海,眼睛鼓得大大的,像个小铁梅。那时候听到亲戚们赞扬妹妹,我很自卑,我觉得自己很丑,特别是没有大眼睛,感觉自己不配存在,于是形成了努力学习获得存在感的应对方式。

其四,来源于学校老师的影响。

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老师的价值观、处事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甚至植入学生的心理。回过头去看,会看到很多老师在自己心里留下的印记。

其五,来源于社会的影响。

以女性美的标准变迁为例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提倡女子柔顺顺从。汉代,人们更喜欢女子具有端庄大气的气质。魏晋南北朝追求个性、潇洒之感。婀娜多姿是当时大多数女性追求的美感。唐朝追求富贵之美。宋元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变化和发展,逐渐开始欣赏淳朴淡雅之美。女性开始追求内敛、清雅的气质。“纤纤小脚”就是从南宋开始的。明清时期,对于女子的审美以内敛含蓄为基础,更加推崇清秀含蓄的柔美之气。

其六,来源于家族、地区、民族、国家的影响。

每一个家族都会传承一些家风家训,形成家族体系的独特风格。

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稍微固定的个性特征。比如福建人善经商,勤奋吃苦,爱冒险。江西人朴实厚道,内敛含蓄,不张扬,善于守弱守拙,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浙江人会赚钱,勤于思考,富于变通等。

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也不都是消极的,也有很多积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让人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消极的信念让人丧失自信心,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交友、婚恋等,严重的时候让人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消极的信念还会让人产生错误的应对方式。

一个观念,只有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时候才会成为他的信念。为什么人们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些观念呢?

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体会清楚。试着说一下,我觉得这与归属感有关系。个体认同重要他人、团体、家族、国家的理念,会有一种链接感归属感,感觉自己就在这个系统里面。自己在这个系统的链条上,而不是孤零零、无依无靠。人类是群居动物,都希望活在关系中。

如何让自己不受消极信念的影响呢?

首先要去看看这个消极信念的来源。试着去问自己,自己冒出的念头是谁的呢?自己说出的这句话是谁的呢?也许是父母的,也许是父母的父母的,也许是老师的,也许是邻家的孩子的。我们可能当了别人的代言人。

把别人那部分分出去之后,再来看看自己,体会自己。当我回到自己时,我感到自己是混沌的。也许混沌的状态才是目前真实的自己。

多问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也许会帮助我们回来。

其二,放下不恰当的应对。继续进行不恰当的应对,只会加强消极的信念。放下过去的应对方式,回到真实的自己需要面对自己的自卑、孤独与恐惧,需要勇气。